绘制治理结构新蓝图 开创产教融合新时代 | 中侨大学举行第三届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
12月8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举行第三届国际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IAC)会议。来自三大洲、四个国家(中、美、德、法)的中外委员听取了中侨大学2024年的发展情况,并围绕“中侨大学在‘学校治理结构、产教融合’方面的发展策略”的研讨主题,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推进产教融合稳步发展建言献策。
国际咨询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为会议发表视频发言,欧洲商学院原院长Jerome Bon,上海杉达学院校长陈以一,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高德毅,德国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罗拉赫校区校长Gerhard Jaeger,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原书记、浙江省教育厅原厅长刘希平,美国百森学院全球创业学习学院院长、国际教育管理者协会(AIEA)主席Amir Reza,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吴学敏,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上海大众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国平,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出席会议。(注:出席委员按姓氏字母先后顺序排序)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高德毅主持会议。致达集团董事长、学校董事长严健军、致达集团执行总裁周胜出席会议。校长霍佳震、校党委书记平杰等校领导班子成员、校教授委员会、各二级学院院长、各职能部处负责人出席、参加会议。
致欢迎辞
学校董事长严健军出席会议并致辞
严健军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在2024年步入了一个崭新的转型发展阶段。这一年,中侨大学进入迎接职业本科合格性评估的关键时刻,学校一贯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基本原则,致力于构建独树一帜、富有中侨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本科办学模式。作为中侨大学的坚强后盾,致达集团始终坚守“科教兴邦、产业报国”的理念,不遗余力地支持着学校的每一步成长与发展,使其在国际化办学和特色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去年第二届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成功举办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委员们的专业优势与智慧,为学校的未来发展精准把脉、定向施策。学校国际部的成立更是标志着中侨大学在国际化办学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构建了“大外事”工作格局,完善了国际化办学基础设施,推行了公共外语改革,提升了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中侨大学将肩负起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撑、科技服务、对外合作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中国领先、国际知名的现代职业技术大学。
介绍增补委员情况
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学校发展战略,助力上海市及金山区构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聚集地,推进民办高校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今年IAC新增2名委员——韩国庆南大学校长朴在圭先生、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董刚先生。
主题汇报
校长霍佳震汇报主要工作
校长霍佳震就学校2024年度的人才培养、社会影响力、招生规模、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办学、产教融合以及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汇报。同时,他针对第二届国际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所提出的各项建议,逐一进行了回应,并对学校发展中的策略及规划展开了详尽的分析。霍佳震校长表示,未来,中侨大学将致力于推进五大专业群建设,并着力打造三个高峰专业群,以进一步加快学校国际化建设的步伐。此外,学校还将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努力建设中侨海外办学点,并探索“产学研”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中侨大学还将在全校范围内推广AI与智慧校园建设,以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与国际化水平,不断优化治理结构,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些举措,中侨大学将不断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主题讨论:中侨大学在“学校治理结构、产教融合”方面的发展策略
委员们围绕“中侨大学在学校治理结构、产教融合”方面的发展策略,对中侨大学产教融合、师资人才体系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国际化办学、优化治理结构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
Jerome Bon欧洲商学院原院长
Jerome Bon认为,在推进学校整体发展时既要有选择性地抓住重点,也要适时放弃非核心领域以增强独具学校特色的竞争力。此外,他强调了国际化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借鉴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特点,中侨大学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陈以一 上海杉达学院校长
陈以一提到,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研究教师数量和能力的匹配度,在教学管理上下功夫,在政策措施上给予分类考虑,重视并用好AOL体系,改进课程模式,探索课堂创新。学校要以本科合格评估为契机,牢牢把握基础数据,由专业人员扎实做好评估工作,保持本科合格评估工作的高效性与针对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高德毅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高德毅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核心,学校要把提升教师水平作为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聚焦学校的五大专业群和三个重点专业建设,增强师资配置,将学校现有双师力量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起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设置来增强竞争力。学校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把国家职教发展政策、职业本科合格评估、学校自身特点和强项相结合,凝聚中侨特色,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Gerhard Jaeger 德国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 罗拉赫校区校长
Gerhard Jaeger认为,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入更多行业项目与典型案例研讨,促进科研学术与技术技能的相互融合;建立国际化学习小组,通过跨国团队项目、虚拟课堂等方式,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推动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实现学分灵活认证转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刘希平 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原书记、浙江省教育厅原厅长
刘希平表示,学校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责权利关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学校要紧密依托上海企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与属地联动,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走出去”,将学生实习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途径之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Amir Reza 美国百森学院全球创业学习学院院长 国际教育管理者协会(AIEA)主席
Amir Reza认为,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同等重要,可以通过制定教师培训和教授发展计划,进一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同时,他强调了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性,并分享了百森商学院建立“参与式学习与教学中心”的经验,表示中侨大学可以借鉴这种由教师主导的创新模式,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吴学敏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
吴学敏认为,中侨大学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规划第二个“五年”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并融入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浪潮中来,顺着职业教育的主流方向寻求发展。并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三条必由之路”建议学校既要灵活面对政策变化的调整,也要保持其特色的办学方向,充分发挥骨干引领和支撑作用,带动所有中侨人更快更好地将愿景变成行动。
杨国平 上海大众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杨国平通过分享产教融合案例,提出中侨大学应加强与优秀企业的交流合作或联合办学,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磨炼技能,以更好地服务教学。学校以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面向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强化与各类行业协会的合作,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共同体建设路径,共同建设创新人才团队,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推进产教有机融合。
叶美兰 南京邮电大学校长
叶美兰认为,学校要凝练办学特色案例和示范性案例,积极向教育部报送,扩大学校影响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多元化资源的支持,以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高校方案。学校也要主动探索创新学校治理结构,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其他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郑惠强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郑惠强提出,学校要以产教融合大背景为出发点,加强学校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要进行全面考量,以提高教育与产业的对接质量。积极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优化师资结构,融合企业管理经验和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将对委员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认真研究,精准施策。在接下来的战略布局中,将更加重视职业教育本科发展中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探索实行“2+1”“3+1”新模式,试行快速决策和灵活机制,加大创新力度,推动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通过产教融合、课堂体系创新和国际化方向大迈进以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咨询委员会是由来自三大洲、五个国家(中、美、德、法、韩)的15名委员组成,旨在汇集国内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领导和专家,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发展把脉定向、出谋划策,共同研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推动学校向中国领先、国际知名的现代职业技术大学的愿景迈进。IAC是中侨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智库,也是中侨大学探索职业本科教育改革中现代治理的重大举措。IAC会议每年举办一次,自2022年首次举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3届。